过去两个月,一种论调在悄然蔓延——比亚迪像极了车圈恒大。理由无非是高杠杆、低利润、高库存,再加一个庞大的品牌矩阵,看似繁荣,实则空心。但事实证明,这种看空的节奏,目前尚未迎来兑现时刻。

7月,比亚迪销量34.4万辆,同比增长27.35%。在普遍进入淡季、行业整体承压的节点,它不仅没“爆雷”,反而比去年多卖了1913辆。这不是恒大会有的状态,更像是一根在寒潮中依旧挺立的温度计。

比亚迪没有靠一台爆款撑场,它靠的是一整块“人民的市场”。王朝与海洋两大主品牌合计贡献了超31万辆,秦、海豹、海鸥轮番登台,产品布局如同散布在各地的粮仓,哪怕部分失收,也有人照常吃饱。

当然,这不是一个值得自满的结构。比亚迪的销量结构高度依赖10万-15万级别的走量车型,高端矩阵几乎无力承担品牌价值的上移任务。夏、 唐L(参数|询价)、汉L等新贵频频哑火,靠秦和海鸥做底,品牌向上仍属奢谈。

再看所谓“高端品牌群像”。腾势D9扛着所有希望,但D9之上,N7乏力、Z9被遗忘,刚刚上市的N9销量只有2104辆,在自家阵营都排不进前三。腾势至今还是一座孤岛,未能形成闭环生态。

方程豹的现状更具警示意味。豹5、豹8原本对标坦克与理想,结果一脚踩进投诉旋涡,市场口碑稀碎。能撑住台面的,竟是售价仅13万元的钛3,一台“用来填空”的车,在支撑整个方程豹的销量。

至于仰望,更像一个自我消费的神话。U7、U8、U9无论技术多超前,销量都止步两位数。7月仰望品牌合计销量仅339辆,这不是高端崛起,而是高端断线。比亚迪的高端梦,被现实一寸寸推回地面。

但如果换个角度思考,比亚迪的失败或许正是它的成功。它不是靠资本故事赢市场,而是靠民用技术下沉。入门级新能源领域的统治力,是其他车企梦寐以求的“规模护城河”,也是撑起整个新能源盘子的地基。

从全球视角看,比亚迪更是国产品牌中“最不像恒大”的一个。在欧洲市场,它已经超越MG与极星,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本土旗舰出口车。出口虽未必能创造利润,却能建立品牌护城线。

所以,比亚迪不是恒大,更像是中国新能源的“煤炭”。看起来不高贵,却在供血。如果它真“爆雷”了,那不是一家公司倒下的问题,而是整个行业的信心断层。










